×
清史研究

评《清代学人录》——推荐李春光教授的新著《

评《清代学人录》——推荐李春光教授的新著《清代学人录》徐彻在2002年8月大连召开的第十届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,笔者的研究生学弟李春光教授把他的新著《清代学人录》(该书作者李春光,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)送给了我。这是一部装帧设计都很讲究的精装书,古朴典雅,令人爱不释手。回到家后,我仔细地拜读了。学人,就是学者。学人录,就是学者录。这里所收的学者,非等闲之辈,都是清代名冠一时的大学者。写他们的书,内容一般都比较艰深,不好读。可是,本书却尽可一路读下去,蛮有兴味的。经反复思考,感到本书有四个突出特点,值得一谈。第一.体例新颖.首创有功。作者力图摆脱学人录撰写的固有的传统模式,着力把学人录写成兼有人物传和学术史双方特点的学术著作。为了突破《清史稿》《清史列传》《清代七百名人传》等书有关学人传的写法,作者首先在本书的体例上作了改革。作者把本书划分成两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,是设置专题。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,作者把清代近三百年的学术史,按时间为序,以学派(或学科)为纲,划分近三十个专题进行撰写。这些专题是:清初朴学大师、程朱学派、阳明学派、颜李学派、乾嘉吴派和皖派、桐城学派、常州学派、扬州学派、浙东学派、今文学派、疑古学派、乾嘉遗绪、经济务实派、汉宋兼采的经学派、文字训诂学派、史学考据派、地理学家、天文历算家、文献目录家、金石学家、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、汇通中西的科学家、近代启蒙先驱、维新改良派、晚清国学大师等,提纲挈领,条分缕析,分类科学,一目了然。这种分类方法是作者的首创。其中,有些专题的提法,如“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”、“汇通中西的科学家”等,也是作者的首Sep.2005V01.33No.5创。第二个层次,是巧设栏目。作者为了使本书既有学术性,又有可读性,在每位学人传的撰写上,煞费苦心,巧设了五个栏目,即传前引语,生平仕履,学术管窥,遗闻摭拾和结语小议。这些栏目的设置,为作者撰写学人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使学人的履历生平、学术贡献、遗闻趣事及前人评价、今人论赞等,都能得以自由记叙与广泛涉猎。第二,资料丰赡。用功甚深。本书所涉内容,时间长,跨度长,学派繁,人物众。要想写好每一位学者,都没有捷径可走,只能老老实实地查找并搜集第一手资料。资料浩繁,头绪甚夥,要从学著、史传、方志、笔记、函牍和碑传中,去广泛搜罗,认真爬梳。这是要下苦功夫、笨功夫的,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,要的是真刀真枪。作者做到了这一点。本书所涉资料,十分丰富,仅书后附载的主要参考文献,即达百种。在撰写每一位学人时,作者作到了言必有据,旁征博引,据理论证,令人信服。第三。评价准确。目光犀利。要想对每位学人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,亦非易事。这首先必须深谙清代乃至中国的学术史,一般了解是不行的;其次,是对清代史有较深的造诣;再次,对每位学人的生平事迹、学术地位,也要烂熟于心。最后,要经过自己深入的思考。本书作者在宏观上把握清代乃至中国学术史的前提下,在微观上对每位学人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。其“结语小议”,虽着墨不多,但多为画龙点睛之笔。如评价文字训诂家段玉裁:“他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乾嘉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

上一篇:沈阳故宫 一座魅力之城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