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清史研究

黑图档所见盛京礼部及相关史料

一、盛京礼部的设立与裁撤

1.盛京礼部的设立。顺治元年(1644),清政府由盛京迁都北京。清朝入关后,当朝的统治者仍视盛京为“龙兴之地”并对盛京极其重视。因此,在顺治初期,皇帝就颁布诏书,废除明朝的陪都南京,并规定盛京为陪都。清朝统治者为表示陪都盛京的特殊地位,设立了盛京将军衙门和奉天府两个不同的行政单位加以管理。后来,又陆续设立了盛京五部、盛京内务府,其职能与京师基本对应。盛京礼部隶属于盛京五部之一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。《清史稿》中对其记载如下:“初,缔造沈阳,建六部,置承政、参政各官。世祖奠鼎燕京,置官镇守,户、礼、兵、工四曹隶之。十五年,设礼部。明年,设户、工两部。康熙元年,设刑部。三十年,复设兵部。并置侍郎以次各官,五部之制始备。”[1]

清政府在顺治十五年(1658)设立盛京礼部,其主要原因有三:其一,清军顺利入关后,历经十多年的发展,排除了内忧外患,逐渐掌控了中原大局,中央集权高度统一。清政府在政治清明的情况下,有时间与精力建设陪都盛京。其二,清朝统治者十分注重祭祀,并分为大祭、中祭、群祭等。且盛京地区有先祖之陵墓,对其祭祀是必不可少的。盛京地区需要设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祭祀与朝仪等事务,盛京礼部由此应运而生。其三,在当时盛京将军地位尊崇,独揽盛京大权。为制衡约束盛京将军权力,清政府在盛京陆续设立了奉天府、盛京五部等机构。盛京礼部隶属于盛京五部,与盛京将军衙门互不统辖,皆对中央负责。

2.盛京礼部的裁撤。盛京礼部设立之始,就与盛京将军衙门职权交错,事权不一,导致盛京地区行政效率低下。百年以来,积病已久。“自光绪初年,前将军崇实奏定将军一职兼管兵刑两部,并管带金银库印钥,稽核户部。其余各部事务,均令与将军商办,事权已属将军,徒以名目尚在。历任将军部臣虽亦力图维挽,无如积重难返,事权不专,百弊丛生,胥根于此。”由此可见,光绪初年,盛京五部权力被削,交由盛京将军管辖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赵尔巽担任盛京将军,赵尔巽上疏《为归并五部事务以便裁撤折》记载:“奴才奉命监管五部事务,当将接管日期先后奏报在案,伏查五部礼制,所以隆重陪都。今昔巽宜道:穷则变,主裁之,议众谕,若一朝廷折衷至当因时制宜。上年奴才入觐天颜,即奉裁撤五部之谕,到任以后,悉心考察,愈服圣断之明。”由此可见,光绪三十年(1904),就有谕旨决定裁撤盛京五部。次年,赵尔巽上任后,“躬亲督饬,逐项清理,当裁者裁,当改者改,当并者并,拟定办法分别具奏请旨施行”[2]。至此,存在近250年的盛京礼部最终被裁撤。

二、盛京礼部的位置及机构设置

1.盛京礼部的位置。关于盛京礼部的所在位置,《盛京典制备考》中记载,“礼部公署在户部南”[3],而“户部公署在德胜门内街东”[4],“工部公署在礼部南”[5]。由此可见,盛京礼部在德胜门内街东并且在盛京户部与盛京工部之间,其具体位置如图所示。《钦定盛京通志》中对礼部官署位置也有相应记载:“礼部公署在德胜门内街东,天聪六年设立六部时建,今因之大堂五间,后堂三间,档案房三间,司房六间,千丁司三间,六品官办事房三间,东西果楼各三间,拣选果品房四间,冰窖房三间,果窖房三间,土地祠一间,值班房二间,仪门一间,大门三间,乾隆八年奉颁御书典重名禋匾额恭悬大堂。”[6]由上述史料可看出盛京礼部官署内具体房间的设置。除此之外,《盛京典制备考》还记载了“果房、梨房、冰窖俱在署内,朝鲜使馆在德盛门内街东,僧箓司在白衣巷,今在永宁寺,道箓司在城隍庙内”[7]等盛京礼部下设部门的具体位置,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具体情况。

而盛京礼部所管辖区域,大体与盛京将军相同,包括盛京、兴京、凤凰城、义州、牛庄、锦州、金州、辽阳、熊岳、复州、宁远、广宁、铁岭、开原等地,主要负责管理当地的果园、池塘、放牧等,以便为祭祀提供相应的物品。《钦定盛京通志》中记载:“所司三堍石园荐樱桃,邢镇抚屯供杏子,辽阳外园出梨,内园出蒲桃,繁盛堡石桥千山三园并纳花红,安平园出栗子,羊拉峪火连寨并出酸梨,南塔园山旺芬园各献又有养鱼泊十四处,岁取园果池鱼,以供祀典。”[8]可见盛京礼部管理不同地区的不同果园,以备祭祀使用。

2.盛京礼部的机构设置。在盛京礼部的机构设置方面,史料记载盛京礼部下设左右两司。“左司典祭物,司关领。右司典祭物,赡僧道。”[9]但是机构内部的职官构成,不同的清代史料中记载的不尽相同。究其原因,因为史料的编纂年份不同、所处时期不同,盛京礼部的职官数量和种类会发生些许变化。在盛京礼部设置之初,其内部职官构成在《钦定八旗通志》中有记载:“盛京礼部满洲侍郎一人,左司郎中一人,员外郎二人,右司郎中一人,员外郎二人,堂主事一人,祝读官八人,赞礼郎十六人,六品官一人,七品官一人,助教四人,笔帖式十人,以上均满洲员额,员额俱顺治十四年定。”[10]最初设定的这些职官,基本无大变化。但是随着盛京礼部的功能日趋完善,盛京礼部内的职官构成也更加庞杂,人员更多。尤其在乾隆年间各职官的设定与裁撤变化较大。“乾隆八年省二人管千丁,六品官一人。凤凰城迎接送朝鲜官三人,助教四人分掌朝仪祀典职贡教习之事,又有牧务总管一人,掌牧场乳牛。以锦州副都统兼管,其属有六品翼领一人,七品牧长十有七人,八品副牧长十有七人,牧副三十有四人皆总辖于礼部焉。”[11]又有“乾隆十年设弓箭教习四员,乾隆十九年设笔帖式十员,医学正科二员,外郎二员,库使八员。僧篆司一员,道篆会司一员,牧务总管一员,系锦州府副都统管,六品翼领二员,七品牧长十七员,原设收长三十四员,乾隆二十七年因收丁呈首偷漏马草豆口分经侍郎朝铨奏,裁将牧长、副长、牧副等缺停止,剩有牧长十二员,二十九年补放五员,三两空八品副牧长十七员,原设三十四员。乾隆二十七年停止时剩有副牧长四员,三十五年补放十三员,三两牧副三十四员,二两牧丁五百二十六名。”[12]所以盛京礼部机构基本不变,下设左礼司与右礼司的人员构成、所掌事务也无大变化,但其他部门人员构成,随时间、任务的不同一直在相应的增添和裁撤,以便适应当时发展的需要。

上一篇:从祁藻集的内容看其文献史料价值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