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清史研究

中国古代史论文_《清史稿·忠义传》入传标准探

来源:清史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2年01月06日 11:30:40
文章目录

一、夏孙桐的入传标准

二、章钰的入传标准

(一)武官勇烈较著

    1.入关前至顺治年间,亡于满清立国及清朝统一者

    2.康熙年间至辛亥革命前,亡于平定各民族抗清斗争者

    3.道光至光绪年间,抵抗西方列强入侵死难者

(二)地方文官恪尽城守

(三)以死殉主

(四)其他以死勤事

    1.文官招抚叛军或阵前对敌

    2.文官回乡助守

    3.平民奋起反抗

(五)当时未死难

(六)鼎革殉节

(七)临危授命

(八)以重大战事为先

三、《清史稿》所涉清遗民的忠义观

(一)修清史是为“报故国”

(二)秉承宋代以来“事君无贰”的绝对“忠君”观念

(三)“君臣大义”重于“满汉之别”

(四)是否当殉亡的复杂心理

结语

文章摘要:《清史稿·忠义传》是由《清史稿》总纂之一夏孙桐拟定条例,交章钰具体整理的。对照夏孙桐《拟清史忠义传办法说帖》与《清史稿·忠义传》文本可知,章钰在夏孙桐入传原则的基础上有所拓展,所收人物类型包括:武官勇烈较著、地方文官恪尽城守、以死殉主、招抚叛军、回乡助守、当时未死难、鼎革殉节、临危授命、平民奋起抵抗等。此外,对于同一类人物,以对清政府影响较大的战事为主;亡于同一战事之人,则选取有忠义实迹者。上述入传标准,集中反映了《清史稿》所涉清遗民的忠义观:参与编修清史的遗民将修史之事看作报答"故国"的唯一途径,反映在"忠义传"的编纂上便是力求全面而深切地呈现清代臣民的忠义之思;他们秉承宋代以来"事君无贰"的绝对"忠君"观念,并认为"君臣大义"重于"满汉之别",选取人物时便注意官、民皆收,满、汉兼取,且突出汉人看重"群臣大义"的一面;清遗民对"鼎革是否当殉节"持有不同看法,直接导致《清史稿·忠义传》对民国代清后殉亡之人虽有收录,却人数较少。

文章关键词:

论文分类号:K249

上一篇:中国近现代史论文_论清史《儒林传》对陈澧学术
下一篇:中国古代史论文_中国边疆研究的扛鼎之作——《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