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部皆设尚书,为何还要以大学士、军机大臣兼
管理部务的情况由来已久,早在皇太极设立六部的时候,就令王、贝勒分管六部事务,不过这一时期六部尚书还没有形成定制,有时是不设尚书的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将管理部务的王、贝勒视为最高长官尚书。
那么雍正皇帝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将管理部务成为一种常态化?这与当时的朝局不无关系。
雍正一朝,以王、军机大臣、大学士管理部务很常见。以张廷玉来说,他以大学士管理吏部十余年。
顺治、康熙两朝,内廷的势力不及外廷,尤其是内阁的地位至为关键,掌握着题本的大权。为了遏制内阁的权力,对于大学士一职的品级曾做过一些调整。
道理很简单,因为自军机处成立后,军机大臣往往都是以大学士兼任,这样内阁的工作量就会加大,所以有必要增加大学士的数量。与康熙朝常设5人(平均值)不同,雍正朝大学士增至7人。
备注:近来发现有不少平台作者恶意抄袭。御史在此声明,所有文章仅发布于头条、百家两个平台,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,不得侵权发布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由于军机处的成立使得内阁和六部的地位有所下降,所以雍正帝便将大学士定为正一品,尚书定为从一品,以提高品级来平衡这种权力的再分配。
仍管:这种情况纯属是荣誉头衔,针对的多为一些资历深的老臣。这样的老臣一般不会进入皇帝的核心权力层,但因其是前朝老臣或是资历威望很高,在提升大学士的同时,令其仍管部务,但并不负责具体事务。
尽管军机处是国家的中枢机构,但从法律层面上来说,军机处却不能取代内阁。因为国家的很多庶务的处理仍然离不开内阁。所以雍正皇帝增加了大学士的数量,并添置了协办大学士一职。
雍正继位后,为了遏制外朝的势力,经常将心腹内廷高层置于某些外朝机构,主要是六部的最高行政职位。因而雍正时期,管理部务是一种常态化的操作。
兼管:兼管部务的情况十分常见,通俗地说荣誉多过实际。比如雍正初年,令隆科多兼管吏部,同时雍正帝为了制衡隆科多,又任命福宁安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,并位列隆科多之上。此外,雍正又让汉臣张鹏翮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。这样一来吏部就有了三个尚书,实际上没有一个拥有绝对的权力。
在重满抑汉的大原则下,汉人大学士的地位是不及满人的,当时定满大学士为一品,汉大学士为二品。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汉人掌权,但同时由于内阁是在外朝,这样一来外朝的势力就高于内廷,这也是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,以牵制外朝的根本用意。
总理:雍正初年,以怡亲王允祥总理户部事务。所谓的“总理”就是全权负责的意思,户部尚书几乎没有任何的话语权,部内的所有大小事务,都得经过允祥的点头方能实施。可以理解为总理户部即第一户部尚书的意思。
这两个问题比较专业,相信该读者对清史是有一定研究的。御史对此问题也是在知与不知之间,这两天恶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,并发文与各位分享,说得不对的地方,还望谅解。
雍正以前,以王贝勒、大学士管理部务的说法都很统一,就是“管理部务”。雍正时期,就出现了各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说法。雍正在任命这些职务时充满了不确定性,他的用词也变化无常,使用诸如“管理”、“管”、“总理”、“兼理”、“办理”、“料理”等等。
由于各种头衔太多,这里就不全部列出。仅针对几个常见的头衔进行说明:
管理:相比总理而言,管理的权责就要轻微一些。以张廷玉为例,他以大学士管理吏部。管理就总揽的意思,实际的工作其实还是吏部尚书在负责,只不过一些重大的政务需要请示张廷玉。
办理:办理的级别稍低,往往是在某部尚书没有合适人选,或是人选资历不深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办法。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暂时性的,待部务走上正规后,就会免除办理部务的差事。
入关后,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,六部设尚书已成定制。但同时又沿旧制以王、贝勒、贝子管理部务;至康熙时期,管理部务者的身份还有大学士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清初时期,以王、贝勒或是大学士管理部务的情况不算多见。
乾隆就很认同这种做法,以至在乾隆二十年时发布上谕,将管理部务的做法形成定制。此后的嘉庆皇帝,更是将军机大臣分派各部尚书。在这种模式下,外朝各部院通过内廷官员,分层分级地与皇帝保持了必要的联系。
上一篇:专家学者座谈新时代“四库学”与清学研究
下一篇:没有了